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:科技和人文交相辉映,中医药在新时代大放溢彩
【资料图】
“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卫生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和生态资源,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,具备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”。
4月20日,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《“十四五”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》及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情况发布会上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介绍,近年来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科技项目,支持开展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研究、古典医籍的整理出版、经典名方的关键信息考证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构建,同时也进行了中药特色炮制技术的挖掘,推进了道地药材本草溯源,科技和人文交相辉映,让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。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
“我们还通过搭建高端科研平台,汇聚多方创新团队,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,对传统中医药的理论、方法和技术进行多维度、深层次、系统化的科学阐释,说明白、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和原理,不断丰富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”,陈榕虎表示,“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,我们将持之以恒加以推进”。
在国家的大力支持推动下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成立了“中医药古籍工作领导小组”,以“加强古典医籍精华梳理和挖掘”为重点,实施了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、研究与利用的重大工程。一是实施”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”项目,出版了416种中医药古籍。二是推进国家重大文化工程《中华医藏》项目,拟影印出版2289种经典医籍,目前首批“养生卷”74种医籍已经正式出版。三是实施“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专项”等项目,致力于培养一批古籍整理研究的专业人才,制定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的规范和标准,同时也开展了40个病种的古籍文献专题研究。四是利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,改善全国中医药行业古籍馆藏机构的馆藏条件,提升古籍保护能力,修复了一批破损的珍贵医药典籍,同步推进了古籍的数字资源建设,目前已建成“国医典藏”等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平台。五是完成了400余种海外中医药古籍的回归整理和160余部少数民族医药传统文献的整理工作。
责编:林敬